反饋內容
疫情是不可見的嗎?
從「風險」說起 疫情是不可見的,而這正是它令人恐懼之處。 在本土案例激增的當下,不可見的疫情所帶來的「風險」不斷加劇,且瀰漫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而我們在防的,正是伴疫情而生的風險。 風險具有不同層次的社會意義。疫情還未大爆發,應該怎麼辦?
在疫情還未大爆發之前,盡早採取措施,如:封城令、限聚令、強制隔離及檢測、各行各業規管及復工措施等,務求控制疫情及截斷傳播。 生活常規也變作留意每天有多少確疹宗數及政府最新的防疫措施。什麼是後疫情時代?
黃宗潔嘗試定義本講題的「後疫情時代」,其並非意旨疫情結束後的時代,而是指進入到疫情後的時代。 疫情發生以後,帶來了許多生活與認知上的改變。 這並非一種斷代式的,彷彿在疫情結束後就會消失的,恰恰相反,所有一切發生的都已確實地存在著,並將持續影響著我們。疫情不能出門怎麼說話?
因著疫情不能出門,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增多,為了減低互動時的誤解和衝撞,表達前有意識的覺察一下,在這個當下說話的時機點是否恰當,如:自己正在情緒中、或對方尚未準備好、或場合不恰當、或還沒聽完對方就給評價、建議或方法,也許是不恰當的。 想要說的事是事實嗎? 還是是自己想像的害怕或過多的擔心,並不是對方的實際狀況。 表達擔心時,出口的話是刺刺的防衛語言,還是柔軟的能入其耳? 當然,很重要地時時刻刻覺察說話的目的,這次說話的目的是宣洩自己的焦慮,還是要幫助對方打開視野,一起看見方方面面所處的情勢,以便可以做對自己、對雙方最適切的行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