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內容

什麼是健康?

健康是指生物的功能性和代謝效率的水平。 對人類而言,健康是指個人或群體面臨生理、心理或社會的挑戰時,適應及自我管理的能力[1]。 世界衛生組織於1946年6月22日WHO於紐約舉辦的健康大會,61國簽署並於1948年4月7月生效的WHO組織法序言(《世界衛生組織官方記錄》第2號第100頁)定義健康廣義來說是:「健康不僅為疾病或虛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 」[2][3][4]。 此定義相當有爭議,特別在其實務上不易評估,以及用到「完全」一詞所引發的相關問題[5][6]。 後來也有組織提出新的定義,有些定義將健康及個人的滿足相關連[7][8]。

心理健康是什麼?

心理健康[編輯]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心理健康為「一個人可以實現其能力、可以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工作有所成效、可以為其所有所貢獻的健康幸福(英語:well-being)狀態。 」[21],不只於沒有心理疾病而已。 心理疾病定義為「在認知、情感或是行為上的特點影響其社交及情緒上的不健康幸福,也影響其生活及生產力。 」心理疾病可能造成個人心智功能暫時或永久的嚴重損害,其他詞語包括「心理健康問題」、「功能失調」或「功能障礙」。

職業健康是什麼?

職業健康[編輯] 有些職業有安全上的風險,有些職業則有造成疾病或長期健康問題的風險。 最常見的職業病是各種的肺塵病,包括矽肺症及煤礦工人塵肺症(英語:coalworker's pneumoconiosis)等。 職業性哮喘(英語:occupational asthma)是另一種工人常得的呼吸系統疾病。

為什麼要提倡健康體適能?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0年針對成人身體活動量提出新的指引,建議18至64歲的成人,每週應至少從事中等強度運動累積達150分鐘,或高強度運動累積達75分鐘,且每次運動至少10分鐘,以達到維持健康的最低需求。 然而經過問卷調查,目前仍有高達97.5%的臺灣民眾認為333是最新的運動建議,且民眾普遍反應極度缺乏健康體適能的相關知識。 而過去在行政院體育署2011年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國人無規律運動習慣之比率高達72.2%,顯見公共衛生政策推廣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現代社會以機器取代人力,因此一般工作與日常生活只需要普通的體能即可勝任,那為什麼要提倡健康體適能呢? 事實上,一個人的體適能狀況與生活品質及健康皆有密切的關係。

相關文章

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獲取迎新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