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內容

美學是什麼?

美學是美的哲學概念,而個人的品味是通過教育過程積累的,是審美主體越過良莠不齊的大眾文化所萃取出的精英文化價值觀。 布迪厄 研究了社會精英對審美價值進行定義的依據,比如品味,以及對此不同程度的接受如何導致階級、文化背景和教育的差距。 康德認為,美是主觀的、普遍的,因此,有些東西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美麗的。

什麼是環境美學?

這種關於環境美學的立場有時又被稱為科學認知主義 (scientific cognitivism)。 其他關於環境美學的重要文獻還有 Budd 2002、Berleant 2005。 生活美學方面,厄芬 (Sherri Irvin) 在 2008 年重新演繹杜威 (John Dewey) 關於美感經驗的理論。 根據杜威,美感經驗源自日常經驗。 人餓了會找食物吃,冷了會取暖,這種調適的過程帶來滿足感,美感經驗正是衍生自這種滿足感。 杜威進一步指出,一個經驗要成為美感經驗必須滿足一些特定的條件,包括統一性 (unity)、封閉性 (closure)、複雜性 (complexity) 以及覺察 (recognition)。

美學是哲學的核心領域嗎?

從哲學史來看,美學一開始在分析哲學中就不屬於核心領域。 澳洲哲學家帕斯莫爾 (J. A. Passmore) 甚至在 1951 年於哲學期刊《心靈》 (Mind) 發表〈美學的淒涼〉 (The Dreariness of Aesthetics),指出美學在歐陸哲學中反而佔有重要位置 (Passmore 1951, 318)。

美學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直到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哲學的轉向漸漸開始更多地探討知識論的問題,「美」的概念在這時開始轉化成「感性」或「美感」等主題,「美學」的發展方向在此也有了一個清晰的定義,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首次提出以「感性之學」(aesthetics)賦予了「感性」和「美感」等這些哲學命題一個獨立的地位,在鮑姆加登看來,人的感性認識能力所能達到的完善境界就是「美」。 自此開始,美學開始獨立成科,雖然在此之後,美學的研究方向又因為哲學史的變遷而慢慢轉移到「藝術」、「心理判斷」和「符號」之上,但美學的基本定義仍舊還沿用著鮑姆加登所留下來的「感性」一詞。

相關文章

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獲取迎新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