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內容

收入多少要報稅?

最簡單的方式可以先看看自己過去一年有沒有收入,如果沒有就不需要報稅,而且 所得稅改制以後「單身且收入低於 40.8萬」也不必繳稅,所以如果大家前一年收入沒有40.8萬就不用繳稅了! 所以符合前面的條件就不用特別報稅了嗎? 是的,但如果想要申請退稅,無論年收多少都一定要報稅呦! 接下來大家好奇的所得稅算法,就請參考【 所得稅報稅流程 】。 報稅時間:什麼時間報稅? 錯過了怎麼辦? 眾所皆知的綜合所得稅的申報時間在 每年 5 月 1 日- 5 月 31 日,有鑑於本土疫情日益嚴峻、防疫再升級,為降低國稅局群聚感染風險,財政部於 5 月 12 日決定全面延長 109 年度所得稅報繳期限,所有申報戶一律展延到 6 月 30 日。

什麼是所得稅計稅基礎?

今年的所得稅計稅基礎,首先在扣除項目,必須先認識一個名詞叫做「所得總額」,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年收入多少,以一般上班族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最基本的12個月,再加上所有獎金,包含了年終和三節。 但一樣的所得,每個人的收入來源都不太一樣,生活負擔和個人條件也不一樣,課稅的基礎當然就不一樣,所以在報稅的時候,就有各種可以扣除的項目,讓我們把這些成本扣掉之後,最後得到一個所得淨額,才是課徵所得稅的依據。 也就是說當我們報稅的時候,可以適用的扣除項目越多、金額越高,最後要課稅的金額也就越少。 雖然扣除額的種類很多,例如像身心障礙、幼兒、長照等等,但是以一般「單身、無小孩、無撫養」的小資上班族來說,大部分會用到的基本款,就是免稅額、標準扣除額和薪資特別扣除額這三大項,以下我們簡稱為「免標薪」。

報稅怎麼算?

▲財政部說明「報稅步驟」,第一步是計算綜合所得稅淨額。 (圖/翻攝自財政部臉書) 財政部指出,報稅步驟 第一步 「 計算綜合所得稅淨額 」,計算公式為「 所得淨額=所得總額-免稅額-標準或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額-基本生活費差額 」; 第二步 「 計算應納稅額 」,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所得淨額X適用稅率-累進差額 」; 第三步 「 計算應繳(退)稅額 」,所謂的「應納稅額」就是年該繳的稅,但有些所得項薪資會預先扣繳稅款,所以要再扣除以扣繳稅額,才是最後真要補繳的稅(如果是負數表示可退稅,但要繳完才能退),因此計算公式為「 應繳(退)稅額=應納稅額-扣繳稅額即可抵減稅額 」。 ▲▼財政部說明「報稅步驟」,第二步「計算應納稅額」、第三步「計算應繳(退)稅額」。 (圖/翻攝自財政部臉書)

所得稅申報區間是什麼時候?

所得稅申報區間是什麼時候? 綜合所得稅是申報去年一整年的收入,假設去年沒有任何收入,基本上就不用報稅。 所得稅改制後,單身者收入未滿 40.8 萬元就免繳稅。 因此也有可能會遇到「有收入但免繳稅」的情況,但還是要申報讓政府知道,也避免有遺漏掉的收入沒繳納,就可能會被追討罰鍰喔! 所得稅怎麼算? 要先算出總和所得淨額 所得總額就是去年的所有收入,包含薪資、股利、投資等;而綜合所得淨額,是將所有收入減去所有扣除額以及所有可以扣稅的支出後,所得到的數字,再乘上稅率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所得稅要繳多少。 有些公司會預扣所得稅,或是有符合抵扣稅額標準,都會另外再扣除,不用擔心多繳稅。 綜合所得淨額越高,稅率也會越高,要繳納的%數就會越多。

相關文章

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獲取迎新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