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內容

時間是什麼感覺?

如果記憶僅僅像錄像帶,那麼想象一個新環境將會變得很困難。 「時間」是英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名詞。 我們都知道時光流逝是什麼感覺。 現在發生的事很快就變成了過去;今天轉眼就變成了昨天。 如果生活在溫帶氣候,每年你都還能看到季節更替。 隨著我們長大成人,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時光飛逝。 神經科學家一直無法確定大腦中哪個部位負責感知時間流逝,但人類特別擅長感知時間。 如果有人說將在五分鐘內到達,我們大概能估計什麼時候他們就快到了。 我們還有周複一周、月複一月的感覺。 因此,大多數人會說,人類感知時間的能力是相當明顯的:它以一致和可測量的速度,從過去到未來、沿著固定的方向流逝。 當然,人類對時間的感覺可能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也可能是由文化和時代所塑造的。

時間的定義是什麼?

到了 1898 年,有最後的通才之稱的亨利.龐加萊(Henry Poincare)在其〈時間之測量〉論文中結論說:時間的定義就是要讓運動方程變得簡單;這時龐加萊剝奪了時間的本體性,讓它變得只是描述運動的約定符號而已。 當愛因斯坦嘗試發展狹義相對論時,更發現我們的經驗感知是如此不可靠——在狹義相對論中時間完全失去客觀性,連我們習以為常的同時性的概念,都端視於我們當下的運動狀態而定,毫無直覺的客觀性可言。

時間是什麼樣的因果序列?

時間作為空間的變化,是作為一個因果序列而存在;所有與時間相關的資訊,都被包含在這個因果序列之中。 而這個時間作為因果序列的看法,亦正好與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觀點相形。 余博士提出他的一個核心觀點: 嚴格來說,時間比空間更為基本,因為空間透過時間才得以生成。 就物理學的視角來看,時間或者相對於觀察者、或者可由更根本的事物解釋。 這是否代表時間說到底是種幻象? 緊接發言的周先捷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指出: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考量在不同的時間觀念底下,時間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性;而時間是否幻象,則取決於我們在討論哪種時間觀念,以及那種時間觀念所定義下的時間特性是否存在。

相關文章

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獲取迎新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