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內容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是什麼? 簡單的3個字,背後蘊含著生命週期概念、碳交易體系與不增加地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環保理念。 一項碳中和活動代表從籌備到會後總結,必須計算所有人員(含工作人員與參與者)在運輸、電力、食物、廢棄物等耗用的碳足跡,並設法降至最低。 最後,再從外部取得碳權來抵換無法降低的碳排量,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沒有淨增加,等於達到「零碳」。 也就是說,一場活動中所涉及諸多食材與用品,無論是一張紙一度電,或是食材交通,通通都要納入計算! 聽起來像是不太可能達成的任務。 本報記者在主辦單位、碳中和輔導廠商--產基會、以及驗證廠商--BSI,以及專家等多方的協助下,深入碳中和活動,並釐清碳中和的實際運作方式與不同層面的意涵。 所謂的碳足跡,是指生命週期過程中直接、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碳中和是永續發嗎?

一次看懂全球環保趨勢:碳中和是永續發-ESG永續台灣 極端氣候對環境的影響迫在眉睫,全球128個國家,為了降低碳排放量、解決溫室效應、極端氣候等問題,已經宣示將達成「2050淨零」目標,碳中和也成為各國政府、國際企業和環境組織的重要議題之一,只是碳中和、淨零是什麼?

什麼是碳中和過程中的植物利用與碳量變化?

碳中和過程中的植物利用與碳量變化: ①尚未行動;②種植樹木,其生長過程中從大氣吸收二氧化碳;③樹木生長接近完成;④林木砍伐和加工;⑤用於造紙和建築材料;⑥材料最終焚化,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灰和爐渣回到地面;⑦微生物降解後,二氧化碳和甲烷返回大氣中。 ),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通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透過碳補償機制,使其產生的碳排放量等同在其它地方減少的碳排放量。 例如: 植樹造林 再生能源憑證 。 使用低碳或零碳排的技術(參見 低碳經濟 )。

碳中和活動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環是什麼?

「減量措施」可能是碳中和活動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環。 環保署規定,在每次的碳中和活動,主辦單位都必須提出具體的「減量措施」。 減量措施後,無法降低的碳排放,才進抵換。 例如這次主辦單位分三個場地進行,又以視訊的方式讓國際來賓參與,都實質減少許多因交通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相關文章

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獲取迎新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