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內容

課稅級距怎麼算?

不同課稅級距的計算方法 第一個課稅級距是 56 萬以下,要繳 5% 的稅,下一個級距是 56 萬到 126 萬,稅率馬上大幅提升到 12%。 舉例來說,假設你前年 111 年的本薪所得剛好是 56 萬,要繳的稅就是 56 萬 X 5% = 2.8 萬。 因為去年的調薪和獎金都不錯,整年收入加上獎金達到 60 萬,就到了稅率 12% 的級距。 最多人會問的就是,那是要繳的稅就變成 60 萬 X 12% = 7.2 萬嗎? 一下就翻了好幾倍! ? 其實不是這樣的。 就算超過了上一個的級距,要繳的稅也不會突然暴增好幾倍,因為 只有超過 56 萬的部分要繳 12% 的稅 ,實際繳的是 56 萬 X 5% + 4 萬 X 12% = 3.28 萬,不是全部都用 12% 來計算!

綜合所得稅稅率級距表是什麼?

綜合所得稅稅率級距表: 綜合所得淨額 稅率 累進差額 0 ~ 540,000 5% 0 超過 540,000 ~ 1,210,000 12% 37,800 超過 1,210,000 ~ 2,420,000 20% 134,600 超過 2,420,000 ~ 4,530,000 30% 376,600 超過 4,530,000以上 40% 829,600

什麼是稅率?

什麼叫做稅率呢? 簡單的來說就是要把你賺的錢繳出去的百分比。 譬如所得稅率是10%,就是賺100元,要繳出去10元的稅;如果所得稅率是40%,就是你賺了100元,有40元要繳出去給政府。 所以說同樣是賺錢,如果我和你的稅率不一樣,那麼稅率比較低的,就可以留下多一點的收入,而且對財富累積而言會更加的快速。

什麼是所得稅計稅基礎?

今年的所得稅計稅基礎,首先在扣除項目,必須先認識一個名詞叫做「所得總額」,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年收入多少,以一般上班族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最基本的12個月,再加上所有獎金,包含了年終和三節。 但一樣的所得,每個人的收入來源都不太一樣,生活負擔和個人條件也不一樣,課稅的基礎當然就不一樣,所以在報稅的時候,就有各種可以扣除的項目,讓我們把這些成本扣掉之後,最後得到一個所得淨額,才是課徵所得稅的依據。 也就是說當我們報稅的時候,可以適用的扣除項目越多、金額越高,最後要課稅的金額也就越少。 雖然扣除額的種類很多,例如像身心障礙、幼兒、長照等等,但是以一般「單身、無小孩、無撫養」的小資上班族來說,大部分會用到的基本款,就是免稅額、標準扣除額和薪資特別扣除額這三大項,以下我們簡稱為「免標薪」。

相關文章

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獲取迎新禮